关于蚕

关于蚕

 

许晟

 

【本文是基于现有网络资料所进行的梳理,仅提供关于蚕的一般知识并略作评述,并非笔者个人研究成果。】

 

家蚕是家养蚕蛾的幼虫,也是丝绸的源头。经过超过千年的驯化,家养蚕蛾的生存十分依赖人类。野生的蚕蛾也保持着独立性,但它们吐出的丝对今天的丝绸生产并无帮助。

 

饲养蚕蛾的活动在中国进行了至少5000年,并扩散到印度,韩国,日本,和欧洲。野蚕蛾主要分布在印度北部,中国北部,朝鲜半岛,日本,以及俄罗斯的远东地区。而家养蚕蛾主要是由中国地区的野蚕蛾驯化而来的。

 

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养蚕活动更像是出现在新石器时代,因为在这之前,并没有发现批量的蚕丝加工设备。如今,家养蚕已经失去了飞行的能力,也失去了生化色素,通体呈白色;但另一方面,野生与家养的蚕蛾仍然十分接近,至今也保持着较高的杂交可能。

 

蚕虫的类型

 

以桑叶为食的蚕虫可以被分成三种类型。主要的是“一化性”与“二化性”种群。所谓的“一化”与“二化”,就是指昆虫在一年内发生的世代数,或者说繁殖的次数。这主要是由气候与环境决定的。一化性的家蚕包括了全部的欧洲品种,以及部分的中国和日本品种;二化性家蚕一般在中国和日本。一化性蚕的卵会在冬天发生类似冬眠的“滞育”现象,也就是停止发育,以抵抗严寒的天气,直到春天来临才会被激活。第三种是多化性家蚕,分布在中国南部和东南亚地区,多化性的蚕卵只需要9到12天的孵化时间,因此每年最多可以发生9个世代。

 

从蚕卵到丝绸,或者蚕蛾

 

家养蚕的幼虫孵化后,就会不停进食,它们最喜欢桑叶,尤其是白桑叶,并且会被桑叶中的茉莉酮气味所吸引。除了桑叶,它们也吃另一些桑类植物,甚至桑橙的果实。幼虫身上有细小的黑毛,当头部的颜色变深时,它们就快要蜕皮了。蜕皮后,幼虫变成干净的白色,背上长出细小的像角一样的小刺。

 

一般蜕皮四次以后,它们的身体就已经发黄,皮肤更加紧致,也就准备好进入蚕蛹的状态了。它们会用唾液腺吐出丝线,做成茧,把自己包裹在里面。幼虫的最后一次蜕皮是在蚕蛹里进行的,这可以形成一个保护层,为脆弱的幼虫提供多一层保护。许多鳞翅目的昆虫都会作茧,但只有蚕蛾科中的少数会被用作人类的生产。

 

如果幼虫熬过了呆在茧里的时段,它就会释放一种蛋白水解酶,由此在茧上开一个洞,让自己在变成蛾之后爬出去。这种酶对茧上的丝有很强的破坏性,可以造成丝纤维的断裂,会降低需要被制成丝绸的蚕丝的质量,但对于只需要成为衣料的内部填充物的丝来说,则无所谓。人类为了阻止这个过程,一般会将蚕茧蒸煮,里面的蚕虫被杀死,热水也让茧上的丝更容易被解开。死掉的蚕虫常常也顺便成为了人类的食物。

 

一只茧的蚕丝总长度一般在300米到900米之间,纤维质感精致而有光泽。直接从蚕茧上分离出的蚕丝一般称为“生丝”,生丝的直径大约为10微米,也就是1/100毫米。每公斤生丝所需要的蚕茧数量大约是5000个到7500个之间。全球每年的生丝产量大约为2800万公斤,需要的蚕茧超过100亿个。

 

也许蚕是被人类在最长的时间里,以最大的规模持续杀死的动物,因此,动物保护者也批评过丝绸的生产,圣雄甘地也是其中之一。为此,他鼓励棉纺机器的推广,也鼓励人们使用“非暴力丝”,也就是用野外采集的,成蛾飞走后留下的野生茧所制成的丝织品。实际上,人类最早的丝绸就是用野生丝制成的。这种产品的质量与生产效率都会极大降低,实际上,除非人类文明发生了某种突变,否则几乎可以肯定,它只会停留在假想阶段——我们连象牙的问题都还没有解决。

 

没有被水煮的家养蚕蛾得以破茧而出,除了很少的例外,它们一般无法飞行。雄性蚕蛾也就无法靠飞行来找到雌鹅,或者抵御入侵者。有时候,它们可以短暂地起飞并滑翔一段距离,但无法持续。它们的身体过大过重,翅膀却没有相应地成长。家养蚕蛾的翼展一般在3到5厘米。雌性蚕蛾的体积一般是雄性的2到3倍,主要原因大概是需要产卵。家养蚕蛾的嘴部变小,经常无法自主进食,需要专业的饲养员人工喂养。

 

有关蚕的科研

 

蚕虫的体积很小,容易饲养,因此在鳞翅目和节肢动物研究中成为了常见的样本。费洛蒙(一种昆虫分泌的,在同种昆虫之间相互刺激的信息素),荷尔蒙,昆虫脑结构,昆虫身体结构等领域的重要发现,都是以蚕虫为样本的。第一种被确定了分子式的费洛蒙,被称为“蚕蛾性诱醇(bombykol)”,就是经过对50万只蚕虫的采样后,提取成功的——因为每一只蚕虫的提取量实在是太低了。

 

目前,对蚕虫的研究集中在基因和基因工程方面。数百种族群被区分出来,四百多种基因变化被发现,另外还有一千多种人工饲养带来的近亲类型。蚕的人工饲料也已经被发明,可以作为桑叶的替代品。基因工程的研究正在尝试让蚕丝中携带特定的蛋白质,由此可用于医疗或其它领域。雌性家养蚕在生殖过程中也表现出十分罕见的染色体特性,可用于进一步的研究。

 

号称“蜘蛛丝技术公司”的美国克莱格生物工艺实验室(Kraig Biocraft Laboratories)在2010年9月宣布,已经成功地通过基因工程,让蚕虫吐出了蜘蛛丝。可是,为什么不直接让蜘蛛来吐丝呢?

 

美国塔夫茨大学研制出了海绵状的蚕丝,与人体组织接近,可用于人体韧带,肌腱等组织的修复手术。该大学还研制出可以种植在人的皮肤下的蚕丝与药物的混合物。这种物质可以稳定并延缓药性的释放,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麻省理工学院研究了蚕虫在不同曲率的平面上的吐丝方式。研究员发现,在特定的直线条构成的网状表面上,蚕虫吐的丝会严格遵循网格的形状。由此,他们控制大约6500只蚕虫吐丝,用几天时间制作了一座丝网阁楼。

 

蚕虫还被用于天然抗生素的研制,因为与其它无脊椎动物相比,它们更加合适。例如日本科学家研制的抗生素“Lysocin E”,一种由溶杆菌RH2180-5和GPI0363合成的非核糖体多肽(我也不知道这是什么),就是用蚕虫研发的著名抗生素。

 

2019年1月2日,中国的嫦娥四号将蚕卵带上了月球。一同带去的植物可以为蚕卵提供氧气,而蚕卵则为植物提供二氧化碳和营养物。科研人员会评估植物在这种条件下能否进行光合作用,能在月面生长到什么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