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益”

关于“益”

 

许晟

 

简单来说,“易”有八个基本卦,分别是乾(天象),坤(地象),震(雷象),艮(山象),兑(泽象),巽(风象),离(火象),坎(水象)。正如括号里所注明的,它们都来自一些基本的自然现象。八个基本卦两两组合,上下叠加,再调换叠加的上下位置,一共就有六十四种可能性。

 

“易”首先不是用来占卜的,而是用六十四种可能性的方式,概括了世间事物发展的各种基本规律,基本走向,或者人在世界上可能遇到的各种基本情况。“易”就是“变”的意思,“易”所描述的首先是事物之变化的各种可能。

 

这六十四种可能性,每一种都是以不同的抽象逻辑,配合具体的现象类比来叙述的。每一种可能性的描述都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而且,虽然其结构有一以贯之之处,但其概括现象的方式是不同的。所以,就很难再用任何概括的方式,去统一讲述这六十四种可能性。这也是自古以来,关于“易”的说法汗牛充栋的主要原因。

 

“易”绝不是封建迷信,它不存在“信”与“不信”,它就像是一种关于现象的数学。数学不能预知未来,它只能告诉人:在三点钟之后的一个小时必然是四点钟;四点钟发生什么它不管,但四点钟的事情一定发生在五点之前。如果说“易”对今天有任何最基本的价值,那么首先就在于,它一直在启示着:这个世界还可以有这么多被认知的方式。“易”就像是哲学家的童话故事,用通俗的说法,它一直是“寓教于乐,启迪智慧”的。

 

既然无法概括,那么就以“益”这一卦为例,看看它可以怎么讲述这个世界。“益”就是“有益”,“有利”的意思,相对于“损”。它概括了世间一切“有益”,“受益”,或者与之有关的现象,情形,人物,过程等等。“益”是由震(雷象)与巽(风象)构成的,其中震在下,巽在上。“巽”不仅来自风,也可以被看作是来自木,这两者在“易”的体系里并无本质区别。“树木和小孩一样,见风就长”,大概可以这样理解。

 

“益”的符号如图。众所周知,卦的符号是由六根或实或虚的横线构成,每一根线都称为一“爻”,实线是阳爻,虚线是阴爻。“益”的下面三爻就是“震”的符号,上面三爻是“巽”的符号。这六根爻合在一起,首先就构成了与一切“益”有关的情形。

 

为什么“震下巽上”的排列就是“益”呢?简单来说,首先,雷上面的风是大风,风下面的雷是大雷,风越大雷越大,雷越大风也越大,上下呼应,两相助益。其次,“雷”这一基本卦的符号,来自由下而上,从阴到阳的变化——阴变阳,是某种层面的“益”;而“巽”这一基本卦的符号,来自由下而上,从阳到阴的变化——阳变阴,是某种层面的“损”。没有无缘无故的好,也没有无缘无故的不好,所谓有益必有损,反之亦然。而雷在下,巽在上,意味着“损上益下”。“上”与“下”不仅是卦象里的位置概念,也是抽象的概念,“下”可以意味着根基,初始,也可以意味着地位低,力量弱。无论如何,“下”是“下者”,已经在下,不可再损,所以“下厚则上安”。所以,“损上益下”,是真正有“益”的事情。与之相对的,“损”这一卦就是“损下益上”,下有损而满足于上,前有损而满足于后,弱有损而满足于强,都是真正有“损”的事情。这就是“损”和“益”的易理所在。

 

然后,在“益”的符号里,每一根爻,都代表了处于“益”这个情形里的,特定的人物,或者特定的事情发展,或者特定的时间,或者特定的位置等等。而且,从下往上,它们是有先后顺序的:这个顺序可以是时间前后,可以是地位高低,力量强弱,也可以是空间位置等等。总之,一般来说,对每一根爻所处的具体情形,或者它所能讲述的道理,都是从下往上,按先后来叙述的。

 

“益”的符号从下面开始,第一爻是阳爻,所以称为“初九”——“初”表示第一,“九”表示阳。“益”的初九,简单来说,阳刚初生,像一位有能够有所作为,有益于天下的贤才。这位贤才目前地位低下,需要在上者的提拔。对于在上者来说,如果贤才没有被提拔,是自己的过错;对于贤才自己来说,虽处于低微的位置,必须有当大任之心,满足于小善苟且度日是不行的。上下两方都要尽到自己所能才行。当然,“易”讲的并不是人生哲理,更不是人情世故,只是经常用人间百态来讲解规律本身。那么,抛开对人的告诫之辞,这一爻就是在说,“益”的情形一定是开始于阳刚之初的,这种发展也是必然的。

 

“益”的第二爻是阴爻,称为“六二”——“六”表示阴,“二”表示从下往上的第二爻。一般来说,处于第二和第五位置的爻,在任何情形中,都是处于中正之位的:二是在下的中正之位;五是在上的中正之位。在“益”的总体情形里,“六二”虽然地位不高,但不仅能够行中正之道,而且作为阴爻,有“虚中以求益”的状态。所谓“满招损,谦受益”,六二的状态是能够得到众人帮助的。但是,“六二”为阴,容易变动,就像所有地位不高,但有中正之心的人一样,一定要坚守正道,如果自以为是,就会很快收到不好的结果。抛开对人的告诫之辞,这一爻是在说,“益”的情形会有一个开放性的,聚集和积累的阶段。

 

“益”的第三爻是阴爻,称为“六三”。六三处于“下方”的最上部分,位于上下之间:用事情来比喻,就像是发展初期的收尾阶段;用官位来比喻,就像是基层的领导。在很多情形里,“六三”因其阴柔的本质,都容易处于瞻前顾后的状态,需要谨慎考虑才能没有过错。但是,在“益”的情形里,因为总体有着“损上益下”的情势,在“六三”这一时刻,或者这一位置,或者这一阶段,越是遇到艰难的情况,越需要果断坚决,甚至奋不顾身的处理。因为在这一情势里,“六三”意味着上下相益的节点,在这一节点,真诚而中正的用意必须得到体现,事情必须得到完成。但是,做这样的事情,必须以真诚而中正的状态。仅有真诚是不行的,可能失于中道;仅有中道也是不行的,会得到巨大的阻力。两者兼备时,则要敢于作出打破常理的判断。抛开对人的告诫之辞,这一爻在说,在积累之后,“益”的情形会有一个顺理成章的,必然的突破,不破则无以为益。这一爻的爻辞——也就是《周易》的原文给每一爻所作的批注或者描述——说“用凶事无咎”,就是说表面上不合常理的事情在此刻也是合理的。看起来,突破的事情发生在一个阴柔的阶段,似乎有违阴阳的本质,其实,阳未必强,阴未必弱;阳未必实在,阴未必玄虚;阴阳都是相对的,最重要的是看它们所处的情势,以及在情势中所处的具体阶段和位置。

 

“益”的第四爻也是阴爻,处于“上方”的最下部,用事情来比喻,就像是逐渐完善的阶段;用官位来比喻,就像是靠近皇帝的大臣。这一爻与“初九”相对,都是处于最下部。在“益”的情势里,它就像是需要提拔“初九”的人。这一爻的本质阴柔,无法直接改变位于上方的“九五”的走势,但可以借助下方的力量,为“九五”带来更多帮助。就像一个大臣,虽然无法改变皇帝的想法,但是可以广招贤才,顺势而为,让事情往好的方向发展。以中正之道承下,以柔顺之道辅上,上阻自然迎刃而解。如果不懂得这种方法,则可能阻断了上下的交通。实际上,这种比喻容易让人对爻的理解产生偏差:它们似乎太过于直接描述人情世故了。正确的方式是反过来:人情世故只是对其本身规律的比喻。所以,再次抛开对人的告诫之辞,这一爻是在说,在“益”的情势里,力量是来自下方的,由下而上的;而第四爻所处的阶段,只是一个顺势承下的阶段。所谓“损上益下”,下受益,力量自然往上,下又益上而已。

 

“益”的第五爻是“九五”,是处于上方的中正位置,而且本质阳刚的一爻。古语用“九五之尊”形容皇帝,就是由此而来。在“益”的情形里,表示事情必然发展到的成熟阶段;这个阶段是由上下相应,由之前的积累和突破顺利发展而来,所以此时,已经不需要什么特别需要做的,它更像是之前所有阶段的总结。它是阳刚的一爻,表示一个可以看到的,可以凝聚之前过程的节点。这一爻的爻辞说:“勿问元吉”——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大好的事情如同上天上掉的馅饼,白给,而且问都别问,绝对是馅饼。天上的馅饼来自先前的积累,如果说“损上益下”对上有所损,只是让“上”显得不劳而获,但是,“不劳而获”却意味着活力遍布了“益”的全体。表面有损,其实受益。用程颐的话来说,这才是“人君至诚,益于天下,天下之人,无不至诚爱戴,以君之德泽为恩惠也”。用足球比赛来比喻,“九五”就像是面对空门的前锋,队友已经把进攻的套路都完成了,前锋只需要轻轻碰一下,球就进去了,这就是所谓的“这球我奶奶都能进”——前锋显得不劳而获,但球队强大了,他只需要在那里就行了,进球的功劳还是他的。

 

最上的一爻是阳爻,称为“上九”。这一爻的位置,通常意味着事情发展到最终的状态,也就是一个卦所描述的情势的最终状态或走向。“益”当中的“上九”的质地为阳刚,表示由下至上的流动到了极限却无法停止,或者人继续追求好处到了过分的状态,并由此失去了与下方的联系,变成了与整个过程的对立。所以,它的爻辞说“立心勿恒”,就是说不要一根筋走到底,好处到了一定程度就要放弃,才有可能圆满。就像一支足球队的前锋,如果总是想要进球,总是抱怨队友不给他机会,就会影像球队的整体战术。当然,爻辞也常常在告诫世人,而抛开它的告诫之意,看到规律本身,就是在说,“益”的情形无法永远延续,甚至必然会导致最终反面的结果。过分地追求受益,就会引发自己与他人的私心,偏离中正之道。这种私心的出现,是“益”的自然发展,也是人性中属于自然的部分。

 

所以,“易”的每一种情形都无法延续,所以六十四卦的情形是彼此联系,或者在一定程度上循环往复的。按照先秦时的普遍记录,“益”的下一卦是“夬”,大意为“决断”,描述需要作出各类决断的情势。“益而不已必夬”,益的情形到了极点,就像水到了一定的高处便会溢出,这时候就需要决断了。自然界在循环的过程中保持善,而人生只有一次,所以人性只能在自省的过程中存善去恶。人的自然与不自然之处,都在于此。

Item added to cart

Items: Tot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