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挪小组是以挪用、涉入方式、呈现非既定艺术领域和非艺术观念角度的艺术事件的工作小组。从2008年与自建了“乌龟屋” 的民间建筑者石炳煌开始合作,腾挪小组及后来的腾挪空间通过各种艺术实践路径,共同构建了一个开放、多元和生长性的实验平台。
“腾挪,这一站”是以石炳煌参与盒子美术馆第一期驻地计划的工作为基础,同时小组成员以“腾挪”理念做进一步延伸创作的整体性展示。展览集合了文本、视频、绘画、手稿、装置模型等方式,以期通过多种路径的相互佐证,提供一个各种问题、可能性并置的场域。
腾挪小组(刘可、樊哲、方琦、周钦珊、谢剑波)
《腾挪小组·石炳煌》
建筑模型
方案草图、影像
尺寸可变
2008-2017
腾挪小组在本次的“工业站”展览中以石炳煌和他修建的两栋房子为蓝本,对其个人的经历以及观念理论等进行了整理、编撰和挖掘,形成了《太极》、《访谈》、《把脉》、《休闲宫》四个影像和三个建筑模型、若干手稿等构成的完整项目,力图实现对非传统艺术事件中的行为、个体、社会之间的整体协同性、矛盾性等观念内容进行标注。
石炳煌,湖南宁乡玉潭镇人,出生于1955年。1980年以前从事金属冶炼——模具制作工作,肺部等内脏里吸入了大量金属粉末,身中剧毒而出现病变,遂四处访医疗治,但收效甚微。后来,偶遇一中医研究所医生告知太极拳、游手八卦掌对治病有益,便开始研习八卦、太极,结合自身对武术和医道的了解,身体逐步康复。
由于以前是从事冶炼模具的制作,对形状结构、力学比较有感受力,另外也喜欢接触“奇形怪状”的建筑,为了更好配合练习八卦、太极,于1996年12月开始建设“怪屋”——“乌龟屋”。
“乌龟屋”位于湖南宁乡一处普通的居民区中,这座造型奇特的建筑坐落在斜坡上,框架砖混结构,整体形状成旋转的不规则的上旋体,加上地下室共有三层,外墙涂有故宫红。楼的底层大半掩在地下,为空旷的穹顶空间,从平地迈几级台阶就可进入二层。通达三层的旋转楼梯,其结构错杂,层次丰富。三楼是个近似圆形天顶花园,三分之一为墙体,其他由半球状的窗格围合。房子多以曲线、圆角、曲面造型,空间流转灵动,柱头和门中隐约看到动物生肖和植物造型,尽管还只是粗略的形象,但氛围略显诡秘。
“乌龟屋”的地基所处是一处墓葬群(石炳皇称之为“七彩神沙宝地”,当年挖出三十几座棺木),为了解决尸毒的污染问题,他在建筑底部按太极、八卦的原理做了许多管道,以此将被污染的空气转换为“有用能”。
由于“乌龟屋”主要是其个人多年来用于研习太极康复身体,其尸毒污染也不利于其他普通人长时间呆处,2011年开始,石炳煌在邻近五十米左右的地方又修建了“休闲宫”。“休闲宫”集健身、环保、舞蹈、音乐、娱乐、交友、居住等功能为一体,其建筑特点沿袭“乌龟屋”但略显归正。“休闲宫”强调环保和娱乐,一楼用于跳舞交友,二楼居住,三楼喝茶休闲,四楼计划修建一个巨大的水池养鱼,可用于垂钓和小孩嬉戏,五楼顶和屋檐会种满各种植物,用于制药和净化空气。
石炳煌的建筑是源于想更高效配合身体的治疗康复,而他的自我救治的基础也是来自于其对周易八卦的研究,在这个过程中,他把个人的理解和愿望物化为可见的形式——建筑。建筑既联系了他的理想,也联系了知识和个体的直觉。在他看来:他的建筑与身心调理、社会理想是有机统一和相互作用的,三者间表现为一种整体统一性,这是以个体为导向确立的与建筑、与社会的内部平衡关系,一种基于自我的统一。但从创造者个体、建筑与他人、社会环境的外在关系上看,则呈现出矛盾的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