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鸦、街头文化、社区关联是谭景聪的创作起点。在早期的艺术探索过程中,他利用形式各异的板材结构来探索,抑或试图建立其自身的艺术语言。艺术家通过对木板保留手工感与绘画性地切割,结合具有触感的色块铺陈,加上材质与色彩的双重硬边,以思考绘画与创作的平面性与平坦性。
他的作品经常出现在公园、橱窗、社区。不难看出,这是艺术家期望作品能够延续,甚至是延展涂鸦的创作内核,同时又能够使作品脱离美术馆的墙面,直接融入更广阔的社会场域之中。因此,对于作品空间与展示空间的互为关系,随即成为艺术家创作中第二个维度的探讨。
在本次驻地创作的进程中,艺术家沿用了负型木板与色块搭配的创作手法,各类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被悬吊在美术馆的展厅之中,组成了具有街头文化基因的“浮雕”。展览场域犹如一场舞台剧的“幕后”,观者亦可自由穿行其中,用身体感受不同角度带来的视觉体验。在“正面”,纯色块的形式组合对视域更加开放;而在“反面”,观者仅能通过某个特定角度来凝视符号的组成。
在作品生成期间,艺术家邀请了舞者吴梓岚、导演冯韵珊、乐手区智杰、灯光师胥文博与梁祺伟共同参与作品的创作。同时,基于驻地展览举办的公共教育活动不是展览的“配套”,而是完成作品的关键流程。如此一来,展览空间便朝着平台化与论坛化的方向不断生发。空间中的内容由艺术家发起,但知识的生产与传播却由不同领域的参与者、社区与观者共同完成。这是一场不在舞台中进行的“演出”,因而第四面墙不介乎于观者与舞台之间,而是存在于美术馆的“墙”之中。艺术家的创作试图打破“墙”的限制,编织出一个“无墙的幕后”故事。
冀然/文
202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