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织|永安寺传法正宗殿水陆道场的设计与呈现:以壁画和彩画为核心   


作者:张昕、陈捷

文章发表于《建筑遗产》 2021年第3期
文字及图片经作者授权

摘要:元代以降在以太原为中心的汉传佛寺中,出现了一股水陆道场的营建风潮。浑源永安寺传法正宗殿作为明清晋北州城举办水陆法会的典型场所,在空间意义构建和匠作习俗呈现两方面均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文章以永安寺风土建筑为例,通过造像、壁画与彩画的整体组织,分析了设计者将流行信仰元素引入旧有场所的空间意义重塑过程,以及二者之间的渗透与融合。同时,通过比较中轴线两侧壁画与彩画基于对画方式的表达,探讨了风土匠作体系中“画师型”和“匠师型”施绘者从创作观念到绘制手法的差异。

关键词:水陆画;永安寺;风土;壁画;彩画;对画



一 引言

1.1 明清太原周边的水陆道场

水陆法会召请神鬼、供养斋食的目的主要在于超度亡灵,并为众生祈福。明清时期北方地区举办规模盛大的水陆法会时,多以元本(元贞二年/1296年)明刊[1]的《天地冥阳水陆仪文》(以下简称《仪文》)作为修斋仪轨①。其中《仪文·坛图式》部分,通过主要针对寺院道场的“水陆牌像”(以下简称“牌像”)对所涉神鬼进行了分组排列②,由此为壁画的秩序化表达奠定了基础(图1)。作为对“牌像”神鬼类型和形象的必要补充,后期还出现了与之匹配的系列图像,如刊行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2]的版画《水陆道场神鬼图像》(以下简称《图像》)③就与《仪文》内容高度契合。


值得注意的是,《仪文·杂文》“献状式”条内尚有“大明国山西太原府”的记载。结合现存寺院壁画的分布情况,可以认为自元代以来,特别是明代中期之后,北方地区以太原为中心,出现了一股营建水陆道场的风潮。究其原因,明代华北、西北长城沿线的明蒙对峙和战争活动,以及各类自然灾害无疑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尤以冲突和破坏最为激烈的宣大地区为典型。同时,明代晋王和代王的分封也加强了太原府与大同府两地之间的联系,进一步为相关图像的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


1.jpg

图1 《天地冥阳水陆仪文·坛图式》“水陆牌像”条所载六凡神鬼


Item added to cart

Items: Tot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