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武道馆 — 编织 | 鞠熙:身体、家庭与超越:凡女得道故事的中法比较
文章来源:《民俗研究》
2015年第2期文字由作者鞠熙授权。
【摘 要】在中国与法国的宗教传说中,有一类极为相似的故事,它们都讲述一个凡人女孩生来美丽,却因宗教信仰而遭致磨难,最后舍去身体而获得神性,成为被崇拜和祭祀的对象。这类“凡女得道”的故事与中法两国普遍存在的民间信仰有关,在两国都有相当强大的生命力。对两国同类故事的相似之处进行描述并深入故事的母题细节后,可以发现故事所反映出来的,是中法两国关于女性的身体、家庭和超越截然不同的观念。
【关键词】 凡女得道故事;宗教传说;故事类型;女性意识
观音像
中国的女神崇拜中,最普遍存在与深入人心的,当属观音、碧霞元君和天后。这三位女性神灵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在述其源流的民间传说中,都有说她们是凡女经过修炼后得道成神的一类。杜德桥(Glen Dudbridge)曾深入研究过讲述观音来历的妙善传说,并发现了这一故事的类型学意义。他认为,中国的观音故事属于一个广泛流传的故事类型:923B“负责主宰自己命运的公主”(源自阿尔奈创始的民间故事分类法),不过在这一核心故事之外,包裹上了宗教文化的外衣。
然而事实上,妙善传说与923B有一处显而易见的不同,即少女对待婚姻的态度,这也是它作为宗教故事的关键母题。在妙善传说中,正是少女妙善对婚姻的抗拒才引发其后的一系列冲突,而女性在最后成功之前,都有磨练和修炼的内容。类似的情节同时也可见于碧霞元君、妈祖、金花娘娘等女神故事中,因此可以被归纳为同一种故事类型。由于它们都讲述女性成神的过程,我们姑且命之为“凡女得道”类型。无独有偶,在法国广泛存在的地方性女圣徒崇拜中,我们再次发现了此类型的众多文本,它们不仅在情节形态上与中国故事相似,而且从写本时间来看,这些女圣徒故事大多从12-13世纪开始出现在世人面前(与中国的“妙善故事”出现时间大致相当),且都有经过宗教人士加工的特点。这类时间相近、成书过程相似,并都与“女神”崇拜有关的中法故事,在情节上属于同一类型:都从反抗父亲开始,都通过象征性的死亡得道,最后实现自我与他人的救赎。但在细节上它们却又大有不同:西方女圣徒的反抗是用一种宗教取代另一种宗教,而中国女神却意在追求个体(包括肉体)的自我价值;西方女圣徒的超越建立在肉体的痛苦与毁灭之上,而中国女神却是通过进入自然来领悟大道;西方女圣徒将家庭看做宗教的反面,以世俗的对立面作为神圣的标志,而中国女神却正是在与家庭的和解中得到最后解脱。
观音像
以下,本文将首先粗略描述中国女神故事的类型,其次参考法国人类学者关于女圣徒的研究成果,分析法国乃至整个欧洲天主教世界中的凡女得道故事。与经典的故事类型研究不同,本文并不着眼于探讨故事的最初形式或最早发生地,而是将目光投向不同文明的宗教观念比较。情节如出一辙的两国故事,为观念比较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础,而不至于陷入无的放矢的乱比一通。从类型出发,本文试图粗浅探讨故事中所反映的宗教文化、民俗思想与女性意识等问题。
碧霞元君像
一、妙善与千花:中国女神的普遍“原型”
杜德桥所说的妙善故事的核心:923B“负责主宰自己命运的公主”,其中“结婚”的情节,从未出现在妙善故事中。而妙善故事中最重要的“死亡”与“救赎”的母题,也不见于923B,这从它的最早版本开始即是如此。将以妙善传说为代表的“凡女得道”故事单独看做一个类型,有助于我们进入故事本身,在本类型内部重新理解这一故事的含义。
1.妙善传说
根据杜德桥的研究,妙善传说第一次出现在世人面前,是在公元1100年蒋之奇所撰碑文中。从此时开始,书写文献中的妙善传说是“有其连贯性的”,故事情节变化不大,可以被视为一个整体。他认为,从12世纪开始,一直到16、17世纪的写本,这个故事中最突出的两点始终未曾改变,即“决心修道的公主在香山得成正果以及为报亲恩而舍手眼的崇高孝道”。其实不仅是核心母题,妙善传说的枝干情节也一直相当稳定,从蒋之奇碑文,到管道升《观音大士传》、《香山宝卷》,再到16世纪以后的通俗小说,“写本传统”的情节单元可以总结如下:
(1)国王有三个女儿,小女儿与众不同。
(2)因不愿出嫁,触怒父亲,遭受惩罚。
(3)女儿出家,寺僧刁难,但通过考验。
(4)国王火烧寺院,小女儿幸免于难。
(5)国王再次加害,女儿被救入山林。
(6)小女儿魂游地狱救释亡魂。
(7)神仙赠桃,引小女儿至某山修行。
(8)父王病重,小女儿化身治病,称需亲人手眼入药。
(9)二长女拒绝,父王前去求仙,得仙人手眼。
(10)国王病愈,发现仙人即小女儿。
(11)因父亲许愿,女儿成为千手千眼佛。
杜德桥只讨论了写本传统,而事实上,直到今天,妙善传说仍然在口头广为流传。仅以《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为例,就有10个省的省卷本中收录了这一故事。况且省卷本中没有收录这一故事不能说明该地区无妙善传说流传,例如《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云南·南涧卷》中有《观音老母》一则,也属于典型的妙善传说系统,但并未收入《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云南卷》中。下表是对这些口传故事的情节单元分析,从中可以看出,民间口传妙善传说的形态仍然相当稳定,主要的变异之处在于是否省略具体的磨难修行过程。
2.碧霞元君
另一位中国家喻户晓的女神碧霞元君,她的得道故事中也有一类与妙善传说相似,并在民间有不小的影响力。罗香林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发现,碧霞元君得道的故事有四大系统,最后一类“民间凡女得仙说”,是民间普遍流行的说法。罗香林所引传说虽然简要,但“生而不同”、“家人反对修道”、“入山修行”等母题,明显与妙善传说相似。事实上,明清以后的碧霞元君宝卷大多可看出与妙善传说的亲缘关系。明嘉靖年间刊行的《天仙圣母源流泰山宝卷》直接将碧霞元君(本名千花公主)指认为观音投胎,宝卷作者不仅知道妙善传说,叙述天下名山大川时有“妙善公主占香山”一句,所讲碧霞元君(原名千花公主)的修行经历也与妙善如出一辙。车锡伦认为此宝卷“大概受了佛教《香山宝卷》所述观音菩萨出身的影响,应该说是准确的见解。以下是《天仙圣母源流泰山宝卷》与妙善传说在情节单元上的对比。
更应该指出的是,这一版本的碧霞元君得道故事,很可能是明清以后影响力最大、在民间流传最为广泛的一版,是最为当时民众普遍接受的女神故事,以下简称千花故事。
首先,明清碧霞元君宝卷大多以此版本为基本情节。成书于明万历末年的《灵应泰山娘娘宝卷》,讲述碧霞元君成道故事极为简略,但仍有小女儿生而与众不同(妙善情节1)、不愿出嫁、触怒父亲(妙善情节2)、入山修行(妙善情节7)、女儿得道成仙(妙善情节11)等内容。而清初尹喜所编《泰山圣母苦海宝卷》,更是几乎原封不动地保留了观音投胎、不愿出嫁、千花过关、泰山修行等情节主干。
其次,千花故事为清代朝山进香的香会香客所普遍认可。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北京香头司门王氏为纪念涿州圣母香会进香走会多年,刻立《天仙圣母碑》于会址法通寺内,辞文虽简略,但“国王之女”、“不愿出嫁”、“山林修行”等核心母题均有提及。而“男女尽皆知之”一句,也暗示了这一传说在北京深入人心。无独有偶,清乾隆二十一年,北京安定门内九顶娘娘庙住持自善为娘娘香会立碑,其中说碧霞元君“转法轮于金光宝殿”,即《天仙圣母源流泰山宝卷》中说她坐镇泰山金光殿中,“成正觉于志心石上”,即上述宝卷中说她从志心石上跳下,终成正果之事。北京香会立碑中出现宝卷文本的内容,反映出至清初时,千花故事已在华北泰山信仰圈中成为共识。
最后,千花故事还广泛影响到宗教图像的绘制。这类图像的作者与受众阶层差别极大,反映出它曾被社会广泛接受的事实。河北省涿州市鸡鸣驿的泰山行宫,乃一座仅有一层殿宇的小庙,其正殿所绘娘娘得道壁画几乎可以看做是《天仙圣母源流泰山宝卷》的翻版,就连壁画中出现的人物姓名张青、陈通等,都是宝卷一字不改移来。同时,千花故事不仅在下层社会广泛流传,它也影响到道教上层人物乃至皇室成员的信仰观念。1890年,时任白云观住持的高仁峒主持绘制了一套《娘娘分身图》,与以往作为纯粹神灵出现的碧霞元君形象不同,此图意在讲述碧霞元君作为人类女儿的艰难修道历程,此图一共22幅,描绘了从碧霞元君出生,到她分身成化,显灵妙峰山,引无数香客朝拜的全过程,基本与《天仙圣母源流泰山宝卷》所述一致,至于国王女儿、不愿出嫁、山林修行、猛虎相救、拯救父母等母题,也与妙善传说相同。高仁峒作为当时北京最有权势的道士,与慈禧为代表的上层社会保持了密切接触,有学者认为,这套《娘娘分身图》正是专为慈禧等上层妇女而画。
千花故事的广泛流传,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因为这表明,在中国最有影响力的两大女神,几乎有着完全相同的宗教故事与得道经历,它暗示,中国民众崇奉女神的行为深处,有一种异常稳定的心理与文化结构,也许我们可以说,它可能就是中国女神的“原型”。
3.其它女神
当我们找出妙善传说与千花故事的相同母题后,会发现类似情节也大量存在于其它中国女神的“源流”故事中。篇幅所限,以下仅举《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的妈祖与麻叶仙姑两例,稍作分析。
在福建流传的妈祖故事中,有奇异出生、父亲遗弃、不愿出嫁与舍身成神四种母题,与妙善和碧霞元君故事相同。福建莆田县《妈祖出生》的故事中讲到,林默之父名林愿,因女儿不哭不笑便决定遗弃她。正准备在野外扔下她时,得道士指点才救回她一命。在民间传说中,妈祖也与另两位女神一样排斥婚姻,且排斥的理由也与婚姻带来的痛苦有关。福建省东山县一则《将军马祖为何不同堂》的故事中说,妈祖本已许配给大道公吴真人,但因路上看到母羊生子之困难,而决心拒婚修道。妈祖得道成神的原因也与她舍身救父的壮举有关,在一则广泛流传的《伏机救亲》传说中说,妈祖生魂离开躯体,救助被风浪困在海上的父兄,但由于被奶娘打断而功败垂成。
与妙善、妈祖或碧霞元君这类重要女神不同,麻叶仙姑是山西文水县地区相当具有地方性的信仰对象,但她的故事也同样具有同样结构。故事中讲到,农民的女儿善良勤劳,但受到继母虐待,屡次刁难均未成功。为逃避婚姻,女儿逃出家门,来到山林中修行。后家乡大旱,女儿返回家乡救人后成神。这里奇异出生、父亲遗弃、惩罚刁难、不愿出嫁、舍身成神等母题仍可以清楚辨识。
总之,通过以上的文本分析,我们能看出,在中国故事中存在一种“凡女得道”的类型,它的基本情节如下:
(1)父亲有若干女儿,最小的女儿生来灵异。
(2)女儿不愿出嫁,受到惩罚或磨难。
(3)女儿获救,遁入山林。
(4)山林修行,动物相伴。
(5)舍弃自身,终封成神。
二、法国圣徒传中的女圣徒
在天主教世界中,圣徒崇拜是一类极为重要的民间文化现象。上帝具有全知全能身份,故基督教禁止崇拜其它一切形式的神灵,尤其是禁止偶像崇拜,信徒必须通过教会与上帝实现沟通。但事实上,在欧洲民间,大量存在着各类地方性的信仰形式,它们往往局限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以圣徒(行迹或尸骸)为崇拜对象,以圣徒行使奇迹、满足信众愿望为主要吸引力,不仅有明显的偶像崇拜的特征,而且带有一定程度的反教会倾向,william Christian将这类一个群体围绕自己的神祇进行祭祀的宗教称之为“地方性宗教”(religion locale)。它曾经在欧洲的天主教世界中广泛流传,而直到今天依然存在。从很多方面说,这类信仰形式与中国的民间宗教都非常相似,如果在中国宗教文化的语境下来说,我们可以将这些圣徒理解为地方性神祇。
但是,欧洲圣徒有一点与中国地方神祇不同,那就是他们的身份必须经过教会的“认定”,故其生平不像中国神祇一样众说纷纭,而往往会有“权威”故事,这些故事便是圣徒传记。在天主教世界中,最重要的圣徒传记当属13世纪神学家弗拉津的雅克(Jacques de Voragine,1230-1298)所著《圣传金库》(Legenda Sanctorum)一书。此书总结了以往天主教历史上的圣徒资料,为180余名圣徒作传,自此书问世以后,很快成为欧洲仅次于《圣经》的天主教畅销书,其流传极为广泛,除了在基督教世界中早有多种译本外,明末就已传入中国。此书在法国曾有过众多手抄本、节译本、转写本等,1910年时,经法兰西学院认定,它以《黄金传说》(Lalégende dorée)为名出版,从而成为法国圣徒传的权威文本之一,这也是本文所依据的版本。事实上,书中所记录的圣徒传记充斥着奇迹、虚构与传说,在天主教世界内部早有“伪经”之名,以民俗学的眼光来看,一方面它具有权威性的外衣,另一方面,它又相当具有民间色彩,这使得这本书对于理解欧洲的地方性宗教有重要价值。例如,我曾经进行过田野调查的阿尔比圣西斯娜大教堂,即供奉女圣徒西斯勒(Cécile)遗骸的圣地,在这里我们所听到的圣徒故事,基本上就是《黄金传说》中的版本。
Sainte Christine
《黄金传说》中的圣徒,绝大部分是男性,女圣徒只有20位。这些女圣徒可以分为三类:
1.殉教的女圣徒
20位女圣徒中,有13位均属于这一类型,其传说情节可总结如下:
(1)异教徒的小女儿美丽善良,自幼信仰上帝。
(2)她拒绝出嫁,保持童贞。
(3)因拒绝改变信仰或拒绝婚姻,她遭受可怕的刑罚。
(4)最初的刑罚(一般是沸水、油锅、火烧、车裂与刀剐)均无法伤害她。
(5)她展现奇迹,包括唤醒死人、战胜魔鬼与驯服野兽。
(6)她最终被刺穿心脏或斩首而死。
(7)施恶者得到严厉惩罚。
(8)圣徒的坟墓展现奇迹,念诵她的名字能满足人们的愿望。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圣克里斯汀(Sainte Christine)的故事,故事原文非常长,以下在尽量保持原貌的前提下将其概要述出。
Sainte Christine
Sainte Christine是异教法官的小女儿,异常美丽,很多人想娶她为妻。但她天生信仰上帝,并拒绝结婚,被父亲关在塔里。她烧毁了父亲的异教神像,把灰扔了出去。父亲劝说她放弃信仰,她反而砸碎了父亲的神像,还把她的财产都分给了穷人。父亲大怒,叫来12个仆人鞭打她,直到他们精疲力尽。接着,父亲把她投进了监狱,并决定处死她。在临刑之前,父亲要求Christine向罗马诸神祷告,这样就免除她一死,但Christine拒绝了,于是她父亲命令人把她的肉一块块的剜下来,折断她的肋骨。Christine捡起自己的骨肉,把它们扔给父亲,说:“拿着,吃了这些你生养的血肉”。她父亲又把她绑在一个巨大的车轮上,下面点起熊熊大火,并在她身上泼油。但是大火烧死了1500人,她却毫发无伤。无法之下,父亲将她拴在石头上投入大海,但天使在下面托住了她,基督降临,亲自为她在海里施洗。米歇尔大天使把她带回了岸边。父亲决定将她斩首,但当晚却莫名死在了自己的宫殿里。
父亲的继任者叫Elius,他继续折磨Christine,把她投进油里,但她就像在摇篮里一样安稳。Elius又把Christine拖去阿波罗神庙,企图让神灵处死她,但神像崩碎,Elius被吓死。
Sainte Christine
Julien是Elius的继任者。他把Christine投进滚烫的炉子里,但她在里面呆了5天5夜,出来时完好无损,天使围绕着她唱歌。Julien往她身上扔毒蛇,但毒蛇表现驯服,并不伤害她。反而攻击并咬死带来它们的巫师。Christine让毒蛇远避沙漠,又施展奇迹,让一个死人复活。Julien切掉她的乳房,割掉她的舌头,舌头的碎片击中了Julien,他因此失聪。
最后,Julien将两把剑插入她胸口,她终于死去,灵魂飞去上帝身边,从此成为圣徒与殉教者。
Sainte Christine
2.童贞的女圣徒
有两位圣徒的故事属于这一类型。其主要情节如下:
(1)小女孩自幼信仰上帝。
(2)她拒绝婚姻,一心在修道院里修行。
(3)由于受到污蔑,她遭受磨难,但没有辩白。
(4)死时真相大白,她成为圣徒。
Sainte Christine
3.赎罪的女圣徒
有三位女圣徒的故事属于这一类型,其主要情节如下:
(1)她是极为美丽的女人,但耽于肉欲之罪。
(2)在圣徒的教导下,她决定信仰上帝并赎罪。
(3)她进行极为严酷的苦修,最终得到上帝的宽恕。
(4)她成为女圣徒。
Sainte Christine
后两个类型的篇目较少,也不是本文分析的重点,故不再列出原文。而相比之下,第一种类型的数量最多,影响最大,且都讲述的是一个凡间女孩如何通过磨难和修炼,最后获得神性的故事,与中国的妙善传说和千花故事有很多相似之处。借用普洛普的功能概念对其进行归纳,可总结为下表。
另外,正如妙善传说和千花故事的许多母题,在中国其它女神故事中也能看到一样,殉教的女圣徒故事中的很多母题,也出现在第二和第三种女圣徒故事中,例如保持童贞的母题、因童贞而遭受磨难的母题、以死亡而最终成圣的母题,这些母题也是中国女神故事中常见的。
本文并无意于探讨中法两国宗教故事具有相同母题或类型的原因,这一问题远远超出本文作者的学识之外。本文感兴趣的是,在这样一个基本情节框架差不多的主干上,会因文化差异而开出何等不同的花,或者说,透过相同情节之中的不同细节,我们能窥见中欧宗教文化的哪些深层差异。
Sainte Christine
三、中法两国故事中的身体、超越与家庭观念
九仙娘娘像
1.身体
妙善与女圣徒克里斯汀的相似是多方面的,例如她们都以不愿结婚为反抗的第一步,她们都遭受来自父亲的惩罚与折磨,父亲都想要杀死她们,而她们也都割下了自己的血肉还给父亲,最后,她们失去身体而实现超越。但是两个故事的不同也是显而易见的,其中最突出的是女性所遭受的磨难的性质。
正如前文所说,中国女神故事中,来自父亲的惩罚有身体毁灭的意味,在妙善,是被父亲烧死,在千花,是被赶出家乡(或自愿被放逐)。但是和法国女圣徒的殉道过程相比,这种毁灭身体的程度只能算是象征性的。13个殉道女圣徒传中,无一不用大量的笔墨描写女性的身体如何遭受残忍的伤害,她们往往从被鞭笞、被示众开始,接着要忍受骨骼的碎裂与血肉的剥离,再次是水火考验,最后被斩首或刺穿心脏而死。法国宗教人类学专家让·皮埃尔·阿尔伯特(Jean Pierre-Albert)大量研究了天主教世界中的女性,他指出,基督教的信徒在追随上帝的过程中总伴随对身体的残忍伤害,一方面,这是因为基督教的核心理念是灵肉二元观,只有剥离凡尘的血肉,才能实现精神的超越;同时另一方面,这也是对耶稣殉难的模仿,耶稣被折磨终被钉上十字架的事迹,是所有信徒心中的永恒原型。但是,女性所遭受的身体痛苦还要远远大过于男性,这是因为,女性身体的养育本能使她们离肉体更近而离灵魂更远,同时,基督教所追求的超越与拯救,正是建立在反对古希腊罗马宗教的基础上,故而“原始”宗教中女性所代表的生殖与丰饶,就更成为女性身体的原罪。为了荡涤这一原罪,女性必须要忍受百倍于男性的身体痛苦,才能摆脱身体的罪恶,实现灵魂的超越。因此,法国女圣徒所遭受的磨难实实在在是“肉体”上的,是每一个器官、每一个关节和每一片血肉都要真实地感受到痛苦。
九仙娘娘像
通过和法国女圣徒的对比,我们才能理解,虽然中国女神的磨难之路同样有身体毁灭的意味,但这些故事中所要毁灭的,不是具体的“肉体”,而是身体所占据的“位置”。
妙善故事中,父亲加诸于妙善的磨难大致可分为三类:禁闭与禁食、火烧与斩首。这三类惩罚的目的是相同的,即都是要将妙善的身体从某一空间中全部抹去:禁闭是剥离妙善在家庭空间中的位置,把她推到世俗生活的对立面——隐居性空间中;火烧是剥离妙善在社会空间中的位置,即不再承认她在社会秩序中占有一席之地,不承认她有做尼姑的权利,从此妙善即使想隐居而不得;最后的斩首,是剥离妙善在现实空间中的位置,于是妙善进入地狱,并通过救赎鬼魂的过程也实现了自己的救赎。这样一步一步地剥离与放逐,妙善的身体最终超越一切家庭、社会与凡俗而成为神灵。千花的磨难中,这种象征意味更强,无论是宝卷、壁画还是《娘娘分身图》的画卷,都用大量笔墨描摹碧霞元君得道前漫长的行路“过关”过程。一些研究《西游记》的学者已经指出,“行路”的过程实际上也是道教的内丹修炼过程,但我们同时也不能忽视,千花在路上离家乡越来越远,同时也象征着她的身体离凡俗越来越远,离神圣越来越近。因此,中国女神的身体毁灭,目的在于取消身体在凡俗空间中所占据的位置,而不是肉体本身。
九仙娘娘像
理解了两种故事对“身体”的不同态度,再回头去读故事,我们会发现,如何对待身体,正是女神们选择宗教的首要原因,也是中法两国民间宗教中的女性观念产生截然分歧的地方。
中国女神不愿出嫁,原因最常见的是两种,一是追求永生,脱离生老病死(宝卷和文人作品多采取这一说法);二是逃避生育之苦,民间口头文学中,对这一原因说的很直白。例如湖南的《观音菩萨》故事中说,妙善因见嫂子怀孕,身体沉重而不愿结婚。福建的《将军马祖为何不同堂》故事中,说妈祖见母羊生子困难而逃婚。宝卷其实也暗示了这一点。《天仙圣母源流泰山宝卷》中,千花公主解释自己为何不愿出嫁而要修道时,列举的种种苦处,全与怀孕生子有关,如胎血污身、屎尿污水、尿布犯神等。包括杜德桥在内的很多学者已经指出,怀孕生子是中国女性的原罪,正如《天仙圣母源流泰山宝卷》中所说,怀孕生产以及养育后代中的必须行为,却恰恰是女性下地狱的原因。但是与此同时,女性对怀孕生子的抗拒,也由于青春美貌具有很高的价值,而前者正被理解为后者的障碍之一。蒋之奇所作《大悲菩萨传》中,妙善拒绝出嫁的原因,是凡人不能脱离衰老、疾病和死亡,而只有修行才能得到永恒的生命。《天仙圣母源流泰山宝卷》中,千花公主自始至终保持着高度的美貌,一系列苦行也不能降低她容颜的吸引力(乃至磨难中常有“歹人劫色”一出)。不管宗教教义如何,至少在民众心目中,女神之美也在于其身体的美,这在荡涤原罪之外同样构成了对普通女性的吸引力。
九仙娘娘像
然而法国女圣徒故事却呈现出不同的情况。几乎所有的女圣徒都生来异常美丽,这是她们与中国女神相同的地方。但是不同的是,她们的修行与磨难不是为了保持身体的青春与美,而恰恰是要摧毁它们。描写殉道圣徒时,圣徒传中经常会写到她们身体的腐败,血液的恶臭。更明显的是“赎罪的女圣徒”故事,这类故事往往用大量篇幅描写女性修行前后的身体变化,在信奉上帝之前,她们锦衣玉食、肌肤润泽,引得所有男性如痴如狂;而信奉上帝之后,她们往往在密闭空间中,禁绝衣食,和自己的排泄物与寄生虫生活在一起,形容枯槁、不成人形。但是,恰恰是这种“不成人形”才具有宗教上的价值。阿尔伯特非常精当地指出,在基督教世界中,清洁、秩序与青春,代表了日常生活的价值,而只有颠倒正常人生,才能接近神圣,因此腐烂、恶臭与污秽就代表了神圣。其实更进一步说,这种“凡俗-神圣”的二元对立观,是基督教思维的基本模式,也间接影响了迪尔凯姆等学者思考人类文化的方式。
九仙娘娘像
2.超越
阿尔伯特在研究女圣徒时还有一个重要观点,即指出男女两性在殉道行为上的不同。男性殉道者被迫害致死,通常是因为他们自愿进行传道,甚至在被捕后仍试图传道,他们的殉道是自我追求的目的,是自我控制的结果,即“求仁得仁”。而女性殉道者却截然不同,她们成为基督徒,是因为她们“天生是基督徒”,她们生来美丽善良,对穷人充满爱心,对肉欲充满鄙视抵触,甚至没有经历学习的过程就自然而然成为了基督徒。“纯洁”而不是“智慧”,是她们共同的特征。因此,在面对信仰时,她们是被动的,她们殉道只是为了保持自己的“纯洁”,而并不是有意追求的结果。
如果说欧洲女圣徒的“成圣”之路是被动的,是保持纯洁所付出的代价,那么中国女神的“成神”之路则是主动追求的结果,也就是离开家庭,自愿修行。
九仙娘娘像
正如前文所说,欧洲女圣徒的超越方式,是在痛苦中剥离肉体,以实现精神的飞升。这个过程是被动承受的。而妙善和千花的修行之路则截然不同,她们实现超越的重要手段,是行路并进入自然(山林之间),通过与动物相处并服食天然食物(常常是仙桃),实现灵魂的净化与得道。换句话说,西方女圣徒实现宗教价值,是通过对肉体的剥夺,而中国女神实现宗教价值,是通过与自然的谐和。女性修行的地点通常是在山林之中,妙善是香山,而碧霞元君是泰山。“上山”的原因常与仙人赠桃有关,蒋之奇《香山大悲菩萨传》中说是山神赠桃,《观音大士传》中说是神仙赠桃,鸡鸣驿泰山行宫的壁画上说是猿猴赠桃。帮助修行的重要动物通常是猛虎,在妙善传说中,它将妙善(或其尸体)带上香山,在碧霞元君故事中,它是指引娘娘找到山洞,陪伴修行,直至成为其坐骑的动物。由于材料所限,在目前找到的妈祖传说中尚无山林修行的情节,但有故事说妈祖得道乃是“窥井得天书”的结果,这是否也可视为一种与自然沟通而修成正道的手段?在中国文化中,自然代表了最高的精神追求,个体生命的终极目标,乃是融入自然的永恒之中,儒佛道三家莫不如是。这一点自五四以来已有无数学者论证过,在此不再赘述。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正是这种超越观,使得中国女性有可能通过一系列修行的方式,通过对自然的冥想或实际接触,达到自我解脱与自我实现,因此,中国民间宗教中的女性,就可以采取一种更积极的方式,通过宗教实现现实人生价值。宗教,是她们人生反抗的武器,实现自我价值的工具,她们人生中的核心冲突,其实还是社会伦理与个人实现之间的矛盾,关于这一点,无论是研究妙善传说的杜德桥,还是研究《娘娘分身图》的LiuXun都曾提及。而这与法国女性的情况不同,法国女性选择宗教,就意味着选择服从、被动与忍受,因此西方女性的反抗武器,往往是教会所禁止的巫术、咒语与迷信,许多欧洲民间故事都应该放在这个语境下去理解。对她们而言,人生中的核心冲突不是社会伦理与个人实现,而是宗教理想与个人能动性之间的矛盾。
九仙娘娘像
3.家庭
最后,还可以再谈谈中法故事中所反映出的不同家庭观念。家庭冲突是两类女神故事的起点,女神的命运总以反抗父亲开始,以父亲施加的惩罚为过程,最后解决与原生家庭的矛盾关系。但如何解决?中法两国女性们有截然不同的选择。
法国女圣徒与家庭的关系很简单,当她们一旦选择追随上帝,那作为异教徒的父亲就是敌人与魔鬼的化身,最后的结局总是因作恶而受到上帝的惩罚死去,与其它异教徒敌人无甚差别。法国女圣徒在选择宗教之路时,毅然决绝地与家庭划清了界限。
九仙娘娘像
但中国的女神要实现最后的超越,必须首先与家庭和解。妙善的和解之道是通过奉献与牺牲,这种合乎孝道的行为在中国被赋予极高价值,以至于在很多民间故事里,她甚至不需要经过修行,仅靠最后的牺牲就能成神。而千花的和解之道则更意味深长。《天仙圣母源流泰山宝卷》中,千花的父母分别是古佛与无生老母,他们之间本没有根本价值取向上的矛盾,所有的家庭矛盾都来自于千花希望远离家乡,去泰山修行,因而抛弃了“孝道”的家庭责任。车锡伦先生饶有兴趣的指出,宝卷在这里极为浓墨重彩的渲染母女生离死别的痛苦,显得极富人情味。但实际上,这并不只是为了赚取听众眼泪的随便一写,这种生离死别的意义有如下一些:首先,它在推崇修道的同时,也高扬孝道的价值,这两种最高价值的冲突才产生了悲剧感;其次,千花在修行过程中,常常回想到父母,乃至最后决定舍身成仁,也是为了“早回家乡”。结果,在成神之后,她果然“母子相会,才得见聚”。这里的“母子相聚”,当然是明清民间宗教在“无生老母、真空家乡”的思想下,所衍化的“回家”见“老母”的母题,是象征性的。但同时,千花也是真地见到了她的生身父母,从而对之前离家所流下的无数眼泪有了报偿。现实伦理中的母子孝道,与宗教理想中的修道成仙,就这么奇特地合二为一,得到了解决。《天仙圣母源流泰山宝卷》绕了这么大一个弯子,用了这么大的功夫,前后呼应地来解决宗教理想与家庭伦理之间的矛盾,实际上正反映出中国文化中根深蒂固的思想:不实现与原生家庭的和解,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自我价值。这也就是杜德桥意味深长的说的:“在(妙善传说)宝卷中,清楚而完全的表现宗教与家庭理想之间的冲突是最为重要的事。”
九仙娘娘像
以上的论述分析是相当初步且不全面的,但我们已经能发现基于故事类型来比较中西观念的魅力。中国与欧洲作为两大文明体,宗教文化在迥然不同的同时又有许多相似之处。凡女得道的故事就是这样典型的一例。妙善、千花等中国女神,和殉道而死的法国女圣徒,在成道经历上非常相似,但其相似之中又蕴含很多细节上的不同,正是这些细节折射出两种宗教文化的本质差异。当西方人把身体看做罪恶与灵魂的拖累时,中国人把女性身体之美也看作值得追求的价值;当西方人通过肉体痛苦来接近上帝时,中国人把身体的位置从社会与家庭,转移到自然与天地之间,从而获得超越;当天主教要求女性被动保持纯洁时,中国宗教却给女性提供了实现自我价值的工具;当西方女性把神圣看做世俗的截然对立物时,中国女性却通过实现家庭价值来解决终极危机。这其间的对比是有趣的,也可以引发我们进一步思考,也可以在更深层次上理解文化的特质。
- 关于作者 -
鞠熙
鞠熙,女,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宗教民俗学、城市民俗学。承担国家社科基金"北京城市空间与民间信仰“、北京市社科基金”北京传统文化与村落社会治理“等项目多项,在《世界宗教研究》、《民俗研究》等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出版专著《数字碑刻民俗志》、合著《北京内城寺庙碑刻志》前四卷、译著《首饰的秘密》等。
关于联合武道馆
“联合武道馆”是在建立一个关于“节日”狂欢场所:我们在尝试着对“文化”这个词语展开带有转喻性叙述跨度的探索,邀请接触和认识的人类学、考古学、社会学专业学者甚至一些异托邦艺人执笔每一期的文章,以此延伸出一个对于族群历史关系的多层次非线性路径。
艺术从古到今是关于人类时间性和空间秩序的在场和不在场的操演,当代更需要这样横向的广度和宽度。“编织”是相互咬合和缠绕形成一个带状或片状富有弹性的灰空间区域,像不断重置的一小块皮肤。
我们充满了寄语与期待。我们需要“编织”在一起相互依靠、激励携手行进。当代艺术部分以“理想的”作为开始,包括了装置、行为、绘画和影像推介为主,这些都来自我们自豪的职业工作。“理想的”部分在对艺术家的推介选择上,会有侧重的靠近我们对第三世界、它族群、异质个体、第二性别和多性别有更多探索的可能,这是我们自己的灵魂框架。我们会邀请导师们、优秀艺术家理论学者还有优秀的学生们参与执笔和翻译,推介那些带着“人类行动中共同架构技能”的优秀作品和身在其中的诗人、文学家、艺术家和建筑师、音乐家等,每一次推出都将会以地区和地域,族群分析来归纳。当代性区别于以往线性时间的最大特点是没有所谓这个在行进中的艺术史,不能依此·话语权系统就认为可被记录于所谓的一个“历史”,与以往所有艺术类别化不同的是:“叙事征候可能包含在图像形式的审美生产配属里,图像在当代语境中本身会被其性别、族群历史、原教旨冲突、政治威权和平等差异等等不断重置。这些都是图像的当代性所面临的新的意义与转折。需要等待多种方法和思维检索,再来创造这个新的语言与形式。”